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

《敲詐》 (Blackmail)

《敲詐》 (Blackmail) (Silent Version)
Hitchcock (1929) 

Finding Hitchcock! 希區考克不愧是客串達人,超愛演





雖然希區考克的《敲詐》是英國有聲電影先驅,但今晚我卻完全可以想像為什麼默片版更受歡迎
雙眼聚焦在1.33:1景框、雙耳聆聽英國默片配樂大師John Sweeney的現場鋼琴演奏,1920年代的倫敦街景、被黑帽子黑手套左右的時尚,最後貨真價實在大英博物館陳列廳的古物旁上演的滑稽警匪追逐。看完覺得枯槁的身心重新填滿了精神糧食,第一次覺得中山堂的椅子還算好坐,所幸颱風沒有成功把這場電影吹走!

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

《紅圈》Le Cercle Rouge


《紅圈》Le Cercle Rouge 
Jean-Pierre Melville (1970) 




片名《紅圈》典故源自釋迦牟尼:
「釋迦牟尼曾畫了個紅圈,並說:“僅管人們一開始並不知道,但總有有一天他們會相遇。就算他們的人生際遇各異、他們走的是不同的道路,到了特定的那一天時,他們終究會在紅圈中會合。」

宿命論、原罪論,清冷的色調、昏暗的光線、蕭瑟的巴黎街景,讓我這個初次拜見梅爾維爾的土包子完全五體投地。

紳士盜賊穿著立領風衣、黑帽,車上放爵士,菸一根一根抽;曾為警察的神槍手為了戒酒躺在床上冒冷汗,與幻覺中的蜘蛛蟒蛇搏鬥,而後又身著西裝革履、足踏皮鞋,冷靜自持行搶珠寶行;奉循體制、一絲不苟的警察分局長,按照計畫一步步逮補犯人,就像獵人胸有成竹地等待獵物走進陷阱,私底下他則是個貓奴,每天回到家必定按照規律和三隻貓說Bonjour、打開冰箱拿出貓食。

電影中只有少少幾位主要角色來回交手,人物以兩個半小時的片長來說似乎相對扁平,個人背景只被簡單帶過,因此都保有神秘的魅力。

最令人驚豔的是偷盜珠寶店的段落,長達半小時畫面昏暗、像開了靜音模式般,過程中只出現警衛的腳步聲、最後關鍵一槍的槍響,除此之外全靠演員的動作、交叉剪接,來控制夜半行竊的節奏,然後懸疑張力卻半小時不墜,戲劇效果震懾全場,讓整間電影院的觀眾屏息以待,是我看過最精彩的竊盜戲碼。梅爾維爾不愧以黑色電影為名,光是這半小時,就可以讓我這總被氣氛取悅的影迷在imdb上按下rating 10了。




最後不得不提一下Alain Delon真是帥得沒天理,一雙藍眼會殺人,從來沒看過有人留八字鬍還帥成這樣!

‪#‎慢了半個世紀愛上AlainDelon不嫌晚‬

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

《法國中尉的女人》The French Lieutenant's Woman

《法國中尉的女人》(The French Lieutenant's Woman) 
Karel Reisz (1981)




35mm明顯的髒點、晃動和閃爍,為這部以19世紀的英國為背景的老電影應添了一股獨特的質感,正適合這個虛實交錯的後設故事。

在我心目中,Meryl Streep向來演技穩重、收放自如,即使偶爾覺得她的表演太過戲劇化,但看著她的身影就感到安心。


今晚的梅姨很不一樣,少去了35年歲月的重量,她以前所未有的輕盈柔媚在銀幕上跳躍,發光的身影令人移不開視線。說著一口英國腔,她同時演繹19世紀的憂鬱英國少婦、20世紀的自信女演員兩個角色,梅姨成功駕馭了她們似像非像的氣質,讓兩者散發出不一樣的魅力。


男主角Jeremy Irons近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影集The Borgias,後來也發現他在High-Rise中扮演重要的建築師。除此之外,本片還有在Downton Abbey和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中瘋狂和Maggie Smith鬥嘴的Penelope Wilton、在Game of Thrones中飾演伊蒙學士的Peter Vaughan,可惜我有眼不識泰山,所有人減去35歲後都只剩下好眼熟好眼熟但想不起來是誰啊,long live the IMDb!!!!!!

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

《單身動物園》(The Lobster)




《單身動物園》 (The Lobster)
Yorgos Lanthimos (2015)





前幾天有幸看了試片,得藝特別安排觀眾以男女梅花座入座,但現場卻女生比男生多,就和現實世界一樣,就算強求,也永遠沒辦法讓所有人都成雙成對。

《單身動物園》的劇情設定非常有趣,在未來的世界,所有單身者都被視為有罪,必須關入一間飯店改造,如果在45天之內沒有配對成功,就會變成動物。

在這個世界中,一切不合邏輯的荒謬規定輪番上陣(例如在配對成功前,所有單身者都要強迫接受飯店服務生的挑逗,再被禁止紓解性慾;一個普通人走在市區,馬上會有警察前來盤問「你的伴侶在哪裡?」,「請出示結婚證照」)。演員們誇張、笨拙的表演,讓人忍不住想笑,也同時為他們感到悲傷。

在剛過完農曆新年和情人節的此刻,看這部電影感到格外諷刺。《單身動物園》世界的運作法則看似不合理,事實上卻是現實世界中各類價值觀的誇張描寫。例如入住飯店前必須「登記」自己要加入異性戀還是同性戀配對,雙性戀或其他性傾向則沒有生存餘地;所有配對成功的情侶,都不約而同地提出合理的「共通點」來說服他人(例如「我們兩個都常流鼻血」、「我們都有近視」等),反映出社會眼光
在無形之間施加在每隊情侶身上的壓力——是否門當戶對?外型看起來登對嗎?如果無法滿足大眾要求,免不了得到「他們兩個人站在一起就是怪」的評語,或被貼上「老少配」、「CCR」或其他更奇怪的標籤。

當電影進入尾聲,主角為了和盲眼女人在一起,不惜決定弄瞎自己的眼睛。他千方百計想讓自己成功脫離單身,為的是不要變成一隻龍蝦,諷刺的是,當他找到真正的愛情的時候,卻不得不讓自己變成一隻盲眼龍蝦,才能拿到幸福生活的門票。

p.s Colin Farrell的大肚腩不錯驚人,值得觀賞!

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

《下一站,天國!》(ワンダフルライフ)

《下一站,天國!》(ワンダフルライフ)
是枝裕和 (1998) 



「如果人死後在進入天國之前,必須從自己的人生中挑出一段回憶打包帶走,你會選擇什麼?」昨晚在昏暗的咖啡廳裡,閃避著前方人頭、努力理解大螢幕上翻譯粗糙的字幕,觀影情緒不時被這個問句打斷。

剛剛又思考了一陣,發現這部電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一位年輕離世的中學少女。一開始,她選擇了和好友同遊迪士尼樂園的記憶,在得知自己是一年當中第三十位選擇迪士尼相關記憶的人之後,又改變了主意,選擇了小時候躺在母親腿上休息的模糊片段。


是啊,對於生命中的每一刻,該注意的不是人事時地物,而是當下的直覺和感受。那麼我想,過去人生中無數次觀影的記憶,應該都是值得我帶去天國的。重點不在於看的是什麼電影,而是在漆黑中、被安全感包圍,身旁坐著一些能一起享受沈默的人,手中最好還抓著一個很好吃的三明治或捲餅準備開動,不然至少得握有一杯咖啡。然後每一次,都會在螢幕上出現影像、打出片名時感到期待及緊張,準備好迎接驚喜或失望。


這麼一想,才發現看電影的過程就是人生最好的隱喻了。